logo logo

新闻详情

青岛发布今年首批“政策清单”,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发布时间:2024-01-26 信息来源:青岛发布

日前,《青岛市2024年“促进经济巩固向好、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一批)》印发实施,包括两部分、共68项,一起来看详细情况:

1月25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市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青岛市2024年“促进经济巩固向好、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一批)》的相关情况,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卞成,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张良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姜海天,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于浩,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李宗卫出席政策例行吹风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image.png

2023年,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系列决策部署,聚焦“稳中向好、进中提质”主题,围绕助企纾难解困、扩大有效需求、振兴实体经济、加快绿色转型等重点领域,先后出台4批政策清单、308项具体政策,全年全市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过300亿元,有力助推全市经济稳步恢复、回升向好。加强政策供给是调节经济运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和重要抓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当前正处于全年开局的关键节点,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2024年经济工作的政策取向,深入分析研判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统筹谋划、反复论证,研究制定了《青岛市2024年“促进经济巩固向好、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一批)》,目前已正式印发实施。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重点把握“三个注重”原则:

注重上下衔接、协同发力。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既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省政策精神,全面抓好承接,确保上级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又结合我市发展实际,创新提出了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公共海外仓奖补、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奖补等政策,强化政策协同、上下联动,最大限度放大政策组合效应。

注重突出重点、接续用力。在制定政策清单前,对2023年出台的4批政策清单、308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综合绩效评估,并结合评估结果,对规上制造业企业技改奖补、支持数据中心建设等政策进行了优化调整,一并纳入2024年第一批政策清单,既保持了政策连续性,又提升了政策精准度,确保政策精准供给、持续发力。

注重稳中求进、以进促稳。2024年第一批政策清单,既坚持稳中求进,加强惠企利企、促进消费、扩大有效投资等政策供给,全力稳定经济运行基本盘,以量的合理增长支撑质的有效提升;又坚持以进促稳,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加大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支持力度,加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以质的有效提升引领量的合理增长。

《政策清单》 包括两部分、共68项:

image.png

需要说明的是,经逐项梳理、综合研判,2023年4批政策清单中,有287项政策未纳入本次政策清单,其中,16项优化调整后已纳入2024年新实施政策,48项因上级政策到期等原因到期退出,223项因完成阶段性任务不再纳入政策清单管理,由各政策牵头部门根据国家和省具体部署,结合实际抓好实施。

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下步,市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各政策牵头部门,盯紧抓牢政策宣传解读、实施兑现、绩效评估等重点环节,推动政策早落地快见效。

加力政策宣传解读。政策原文和政策解读已在青岛政务网、青岛政策通等平台公布。下步,各政策牵头部门将通过政策培训会、送政策上门等多种形式,持续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力度,帮助经营主体更好地理解政策、把握政策、用好政策,充分释放政策红利。

加力政策兑现落实。为提升政策落实便利度,各政策牵头部门已经同步制定了政策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政策兑现的标准条件、操作流程等,并逐项政策明确了公开电话,目前实施细则和联系电话已在青岛政务网进行了公开,欢迎广大企业和市民朋友们咨询。

加力实施效果评估。市发展改革委将持续优化政策落实情况督导评估机制,加大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并结合评估情况对政策进行动态优化调整,持续提高政策供给含金量和精准度。同时,密切跟踪国家和省最新政策动向,结合全市经济运行形势变化和经营主体实际需求,加强政策研究储备,丰富政策工具箱,适时推出一批务实管用的政策。


还有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一起来看


Q1 中国小康网记者:请问青岛市在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方面有哪些政策措施?

张良嘉: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高风险、高成长、高收益、轻资产”的特点,这与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类金融机构注重风险管控的属性形成了天然的矛盾。为缓解这一矛盾,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创新推出了科技金融投(保)贷联动业务,探索以财政支持手段来引导投资机构、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企业融资进行增信,以此提高融资贷款成功率。聚焦解决“融资难”问题,我们通过将银行机构的“信贷投放”与创投机构“股权投资”相融合,并结合担保机构的增信机制,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从银行机构转移至高风险高收益的创投机构,实现信贷风险和投资收益的合理匹配。聚焦解决“融资贵”问题,我们对通过“投保贷、投贷、跟贷”等投(保)贷融资模式获得支持的科技型企业,在正常还贷后进行贷款贴息,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具体贴息标准是:根据企业贷款额度,500万元(含)以下部分,按照企业贷款合同签订当月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予以补贴;500万元至1000万元(含)部分,按照企业贷款合同签订当月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50%予以补贴;单家企业可累计补贴3年。聚焦提升银行机构积极性,对开展投(保)贷联动业务的商业银行,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给予低于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约两百个基点的再贷款支持,以此来激励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运用投(保)贷融资模式提供信贷的支持力度。此项政策充分体现了“政”、“投”、“保”、“贷”、“企”各方协同、合作共赢的特点。“政府”搭建政策平台,提供财政贴息资金;“企业”享受贷款贴息福利,承担还贷责任;“投”、“保”、“贷”三类金融主体联动增信授信。投资机构不再囿于自有资金限制,前期可不必投入实质性资金,只需通过对银行信贷做出代偿保证,即可获得企业认股权。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通过“企业”+“担保”+“创投”三重保障机制,降低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有效解决“不愿贷、不敢贷”的顾虑。政策实施以来,受到了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普遍欢迎和广泛好评,已经成为青岛市科技金融信贷的一款“明星产品”。截至2023年底,该项政策已累计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获得贷款693家次,发放贷款39.5亿元,贴息1879万元,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放大效果超过200倍。

Q2 齐鲁法制网记者:据了解,青岛的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奖补政策已连续实施多年,政策实施效果如何?新一轮的技改政策又有哪些亮点?

姜海天:技术改造是企业淘汰落后低端产能、产业实现优化升级、迈向中高端制造领域的重要途径。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都强调要加大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积极推动设备更新。从2017年开始,我市创新推出企业技术改造奖补政策,奖补资金也从2018年的0.87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4.87亿元,到2023年达到8.16亿元,奖补资金总量及支持企业数量在全国都位居前列,这充分体现了青岛市对于企业技术改造的重视程度,也是希望通过这项政策给企业提振发展信心。通过这些年的政策实施,我们深刻感受到,企业技术改造奖补资金在支持企业设备更新、扩大工业有效投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存量企业改造升级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从扩大有效投资看,2023年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0.3%,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从稳定经济运行看,受奖补企业设备采购额连续5年保持66亿元以上,财政投入撬动设备投资达到8倍以上。受奖补企业的销售额、利润总额年均增速分别为10.5%、14.2%,众多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推进了节能减排。本次技改政策的调整依然延续着“普惠”“简便”等原则,整体的奖补比例、奖补上限变化不大,保持较高水平。同时按照国家、省对于产业基础高级化和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等相关要求,对提高奖补上限的企业范围进行了调整。本轮技改政策的实施过程将依然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理念,对所有制造业企业一视同仁,过程完全公开透明,依据的都是法定数据。总而言之,请广大企业放心,青岛用“真金白银”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决心不会变。

Q3 青岛经济广播记者:请介绍一下青岛市企业海外仓的发展情况?针对跨境电商公共海外仓建设,今年我市将出台哪些支持政策?

于浩:公共海外仓是跨境电商重要的境外节点,是新型外贸基础设施,也是带动外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青岛市企业在境外设立超60个公共海外仓,仓储总面积超过35万平方米,分布在美国、日韩,东南亚及欧盟等近30个国家或地区。其中,有18个公共海外仓获评省级重点培育海外仓。青岛企业设立的公共海外仓在信息化建设、多元化服务、本地化经营等方面特色鲜明,服务企业超6000家,助力汽配、工业装备、假发等20多个特色产业带产品远销海外,在拉动外贸出口、带动国内品牌双创产品拓展国际市场、促进跨境电商行业发展中凸显了重要作用。2022年,市商务局联合交通、海关、税务、金融等13个部门制定出台了《青岛市推动海外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涵盖了完善海外仓服务网络、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推动海外仓数字化发展、完善出口海外仓税收政策、拓宽海外仓投融资渠道等十项重点任务,全面构建了我市海外仓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为加快青岛市公共海外仓布局建设,我市已连续两年出台公共海外仓相关资金扶持政策。为鼓励引导更多企业在境外设立海外仓,今年我市将扩大公共海外仓的政策享受范围,对跨境电商存量海外仓和新设立海外仓建设主体企业都进行一定程度的政策扶持。一是对2021-2022年度获评的省级重点培育公共海外仓,且当年度跨境电商(B2B)出口贸易额达到一定规模,继续给予资金支持;二是对2023年1月1日以来,青岛市企业通过自建或租赁等形式新设立海外仓,满足仓储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服务企业数量10家以上,且当年度实现跨境电商(B2B)出口贸易额达到一定规模等条件,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奖励。

Q4 中国民生新闻网记者:据了解,青岛市连续开展标准化资助奖励,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青岛市的标准化工作走在了全国城市的前列。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李宗卫: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坚持用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先后获评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试点、山东省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和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重点抓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化政策支撑。2007年,市政府就在全国较早出台了标准化资助奖励政策。截至2023年底,累计给予全市5682个标准化项目、1.58亿元资金扶持,项目数量和奖补金额均居全省第一。二是强化交流合作。我们连续举办了四届青岛国际标准化论坛(大会),打造了政府、企业等积极参与的国际标准化高端专业对话平台,显著提升了青岛标准国际化影响力。三是强化能力提升。为有效提升全市标准化工作队伍能力素养,我们积极推动国际标准化培训基地(青岛)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全球的首个且目前唯一的培训机构,支持青岛大学成立全国综合类大学第一个标准化学院设立标准化工程专业。我们还协助成立“青岛市时序国际标准化杰出贡献奖励基金会”,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同意设立“青年学者奖”。

通过以上努力,有效调动了全市企事业单位参与标准化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023年,全市672家单位累计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464项,比2022年净增158项,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全年发布的2904项国家标准中,我市参与度达到16%,比上年度提高了2.5个百分点。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抓好会议部署任务贯彻落实,市政府决定持续开展标准化资助奖励,对我市企业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主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承担国家和省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的,分别给予10万-50万元不等的资助奖励。希望通过政策的落地实施,深化我市“标准化+”战略,引导促进企业积极参与各类标准的制定,进一步发挥标准对促进转型升级、引领创新驱动的支撑作用,加快构建青岛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